开发商拿地太多要饱受争议,公开竞价要承担高成本,新的夺地模式,时刻刺激着开发商的神经,原本是竞争对手的他们,因为共同的利益走到了一起。
近日《华夏时报》记者独家获悉,象征着一个利益联盟的中国土地投资协会(中土协)已在深圳横空出世,协会汇集了华南大部分开发商负责拿地的骨干,目前会员达到190多人。据悉,碧桂园、雅居乐等土地储备较多的地产商均参与其中。
而该协会一牵头人告诉本报记者,因为暴利诱惑,很多开发商都想来分一杯羹,因为控制了土地一级开发权,也就控制了土地的买卖权。
开发商联合进军土地一级开发市场,作为一个新兴拿地模式,正在全国各地风起云涌,各方利益群体开始在这个房地产产业链的最上游角逐。
开发商联盟的奥秘
"走联合之路,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中土协的一位牵头人直言不讳,"其中有的是上市公司,不方便出面操作;有的是港资企业,对内地市场运作不熟悉;有的是企业跟政府关系不行,协会联盟可以取长补短。"
有意思的是,土地储备较多的开发商,过去公开拿地,是为了上市融资,而如今做地主却饱受指责,每个项目都被紧盯着,这让开发商们倍感压力,因此全国最大的地主之一碧桂园也开始寻求新的拿地模式,用别人的名义拿地。
但是,协会是民间组织,没有拿地的权利,如何能名正言顺地参与开发呢?这位牵头人道出了其中奥妙,原来背后有公司控制运作,协会仅仅是个包装,他们以土地顾问或者提供某种服务的名义同政府接洽。前期参与一级开发不能买卖土地,但是可以控制土地。
深圳某房地产投资顾问有限公司一名董事告诉本报记者,已有民间组织与政府合作的例子,前不久深港澳商会便在大连与政府签下一块一级开发的土地。
"一级开发不是一般人能做下来的,时间长,关系复杂,很多公司不愿意去蹚浑水。"中土协牵头人对记者解释说,如果二级开发商看中了哪块地,一级开发商再以协会的名义去跟政府谈,土地在一级开发商成立的壳公司名下,而资金则是由二级开发商来出。"协会背后都是不同的开发商,一旦开发过程中有问题,开发商和政府都可推卸责任,所谓'冤无头,债无主'。"
看起来,开发商联盟拿地,一是避开公开市场的争夺,先入为主做到最低成本拿地,二是避开外界的监督。但在开发商联盟中,又存在着分化,即一级土地开发商在控制土地后倒卖给二级开发商,中间赚取一层利润。
"通俗地说,我们用协会名义来控制土地,虽然一级开发还没有拿到土地使用权证,但基本就可以锁定了,卖给谁,多少钱卖,都是我们自己做主。"协会牵头人如此坦言。
一级开发争夺战
协会联盟的关键,是商议如何进行土地一级开发。
在经历了2007年疯狂拿地,2008年土地无人问津,再到2009年因政府救市土地市场迅速回暖的过山车后,开发商们终于开始明白了土地的长久价值和低风险特性,争夺土地的战争再次打响。但二级市场土地太贵,如果没有关系和背景,很难拿到好地,因此,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开始进军上游--土地一级开发。
中国房地产职业经理人联盟土地投资委员会秘书长马越告诉记者,一线城市都是由国土局旗下的土地储备中心来操作的,资金充裕,土地资源又紧缺,土地一级开发都被政府垄断,企业参与,政府只给2%-8%的管理费,而不是共同开发的分成模式,所以开发商将目标移向了二、三线城市。
深业集团有限公司原投资部副总经理马安华就告诉记者,他们做一级开发主要是在中小城市,目前成都就有2个项目,一级开发没有固定模式,关键是政府愿意合作才行,一般是公司出钱做成"熟地",拍卖后收益跟市政府按比例分成。
据记者了解,土地一级开发的争夺,实质上就是土地指标的争夺。
"县、市政府拿不到指标,我们就帮忙去省里争取指标,今年的指标用完了,就争取明后年的。"协会牵头人透露,有指标的地,政府当然更愿意公开拍卖,而他们参与的一级开发,大多是没有指标的土地。
英联国际不动产董事长郭建波对记者说,他们代理过的深业集团2007年在江苏泰州拿下一个14平方公里的项目,就是深业事先投资,赢得了二级市场拿地的优先权,政府挂牌时限定条件走程序即可。
"下游没水喝,当然要跑到上游来争水了,成片的一级开发利润只会越来越大,毕竟土地资源是有限的,但现在很多中小城市的领导根本没这个意识,都是开发商指定要哪块地来操作。"国际商务策划师崔元星指出,一级开发没有现成的法律法规,交易规则也不成熟,主要是和政府商谈,国内一级土地市场才刚刚起步
"指标就是钱,谁能拿到指标,谁就是好干部。"有些地方领导甚至如此大胆地宣称。控制土地一级开发权,拿到土地指标,是时下各大开发商最为头痛的夺地关键。
2天前
2天前
2天前
2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