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资源环境承载力问题”是市委交由市政协完成的2009年度重大调研课题。
从今年4月份开始,市政协组织多个政府部门和市综合开发研究院,分别针对深圳土地、交通、水资源、生态环境、海洋、能源、就业、人口等9个资源环境的主要载体和对象进行了深入调研。
深圳还有多少土地可用?水资源匮乏到什么程度?汽车数量猛增,道路能否承载?1991平方公里的土地容纳多少人口才合适?多数深圳人对这座城市的家底并不清楚。
昨天下午,市政协主席王顺生主持召开市政协四届二十一次常委会议,围绕我市资源环境承载力问题专题议政。记者获悉,深圳土地、交通、水资源、海洋、能源、人口等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已接近极限,如果我们的生活方式、经济发展模式再不改变,资源枯竭将成为这座城市的不可承受之痛。代表课题组发言的市政协委员和政府部门负责人在现实分析和预测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解决路径和政策建议。
副市长吕锐锋听了发言后感慨颇深,说:过去,我们习惯“用了再算、用了再说”,现在是要“算了再用”。我们到底有多少家底,还有多少资源,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有利于克服搞开发搞建设、提指标定任务的盲目性。吕锐锋表示,调研成果为制定“十二五”规划奠定了可信可靠可行的基础,并将成为市委市政府制定深圳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
关于土地资源
现状:十年后深圳或无地可用
我市陆域面积为1991平方公里(包含内伶仃岛),虽然土地资源并不富足,但开发利用起来却很“豪爽”。2008年我市建设用地917平方公里,占陆域面积46%,占比全国最高(北京为20%,上海30%,香港24%)。建市30年来,年均建设用地增长超过30平方公里。
在考虑生态环境约束和现行法律法规的情况下,我市未来陆域地表生态控制线外新增建设用地极限潜力仅为142平方公里,即可由非建设用地转用为建设用地的潜力。如果以往年年均十几平方公里的速度消耗,仅有的土地资源在10年内就会被消耗殆尽。
问题:剩余土地破碎零散,二元化管理影响利用效率
从空间分布看,这142平方公里的土地非常破碎、零散,面积不足1000平方米的畸零地块较多,可利用性较差。
根据国务院批复的《深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年)》,2020年建设用地规模不能突破976平方公里。也就是说,今后11年内,深圳建设用地面积仅可净增59平方公里,年均仅4平方公里。严峻!就是深圳土地资源紧缺的形势。
不仅如此,我市土地利用效率也不尽如人意。4亿元/平方公里的地均GDP,虽领先内地城市,却与新加坡(18.4)、香港(14.3)等国际先进城市相距甚远。
深圳土地的实际管理权呈集体、政府二元化状态。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9年9月,宝安(含光明)和龙岗两区股份合作公司实际占用的土地约349平方公里,约占特区外建设用地总量的一半。同时,深圳历史遗留用地、违法用地普遍存在,宝安、龙岗两区共清理出历史遗留用地约150平方公里。1999年以来全市涉嫌违法用地占新增建设用地总面积的30%。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加剧了深圳土地资源紧缺的形势,也直接影响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建议:开源节流,盘活存量
市政协委员李贵才说,土地资源虽然稀缺,但人们也不必过于紧张。
李贵才认为,土地使用是有周期的。当土地是一次性利用的时候,它才是稀缺的。如果我们遵循土地生命周期的规律,推进深圳的城市更新,那么深圳土地资源的利用潜力就是无限的。
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课题组也同样认为,在现行技术背景下,我市土地资源的经济承载力尚有巨大提升空间,其前提是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利用方式。在“保民生、保增长”的发展模式下,开源节流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加强工业用地的集聚利用,盘活存量土地资源,推进特区外土地利用的空间整合和优化提升,2020年深圳市土地资源约可实现2万亿~3万亿元GDP。如果实现技术改革、发展阶段的跨越,土地资源的经济承载潜力空间无限。
10小时前
10小时前
10小时前
1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