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初的资产分布和回报表明:有11项业务的规模很小,资产总值不到集团净资产的5%;有13项业务的回报低于集团的平均资本成本;在行业回报可以进行对比的12项业务中,6项低于行业平均回报水平。
1997、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前夕,傅育宁协助当时的招商局集团董事长完成了业务架构大调整,将非主业和主业中的非控制性业务进行出售,帮助招商局度过了风暴。
在他看来,企业不应该单一地追求规模扩张,单一地追求速度的提升。“需要追求的是一种规模、质量、效益三者均衡发展的理念,最终实现企业可持续的发展。”
“我觉得均衡和创新是不矛盾的。”傅育宁在当时表示,规模、质量、效益,包括速度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在市场机遇出现的时候,要把速度和规模因素看得更重一点,但不应忘记这几个方面的均衡。
因而,傅育宁在招商局集团期间进行一系列外科手术式的业务调整经验,被认为有助于傅育宁未来对业务板块繁杂庞大的华润进行重组。
一位分析师由此认为,傅育宁时代的华润集团,可能会从之前的猛扩张转至较为理性的重内部发展阶段。
另一方面,招商局集团在金融领域涉足时间较长,其证券、银行在业内也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实力,目前,金融部门实现的利润占到整个招商局集团利润的50%,已实现实业与金融的互动发展。而华润的特长则是在贸易、实业领域,如何更好地实现产融结合,是傅育宁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华润目前的布局基本都符合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大的方向,如果进一步做好,会很有竞争力。从业务发展上看,我保证让国家放心,保持华润持续健康的增长。”在接受《财经国家周刊》专访时傅育宁信心十足。
央企使命与市场化基因
华润很特殊。国有企业、中央企业、驻港企业三重身份决定了华润的特殊价值和特殊意义。傅育宁独特的经历决定着他在这样特殊岗位上,对中国经济发展、香港与内地关系、央企改革路径等问题有着独特的思考。
招商局集团同样是在港中资企业,傅育宁本人被认为是“香港通”,同时,他在香港政商两界都有良好的声誉。
傅育宁曾在香港港口发展局任职,目前仍是香港管理专业协会理事会成员。除此之外,他从2013年1月17日起成为香港经济发展委员会的成员。该委员会是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设立的,主要负责推动香港经济发展。傅育宁也是香港中国企业协会副会长及香港总商会总务委员会的成员。
傅育宁认为,作为国有企业,华润承担着促进国家经济繁荣,发展壮大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神圣使命,不仅要为全体国民创造物质财富,还要在推动国家进步和社会和谐中体现价值、发挥影响力。
与此同时,华润作为中央企业中的重要一员,要义无反顾地担负起实现中国梦的“领头羊”使命,坚定地执行国家战略,在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中绽放风采,成为受人尊敬的世界一流企业。
“华润作为总部设于香港的企业,要充分履行好在商言商、在商言政的重要职责,为繁荣稳定香港作出贡献。”傅育宁认为:“在香港的国有企业,领导人要有一定的国际对话能力。”
13小时前
1天前
1天前
1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