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要素生产率(TFP)指标是能够更好地衡量一个经济体城镇化进程中对资源配置的效率水平,它度量的是总产出增长的百分比。通常,在一个国家处于人口大量从农村流向城市的阶段时,由于生产和就业结构的转变,全要素生产率会明显提升;反之,当城镇化进程基本结束时,这种人口流动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改进会弱化。根据OECD研究提供的 TFP数据,1990—2008年间,已经完成城镇化进程的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的平均TFP增速十分接近,大致维持每年1%左右,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取得了迄今为止最快的年均增长速度,将近4%。历史对比来看,不仅发达国家,即使是印度和其它一些新兴发展中经济体也从未取得如此之快的TFP增长速度。直到2009—2010年大规模投资刺激计划推出之前,TFP基本处于上升态势。2009年以来,中国的TFP增速已经明显的下滑现象。
图表9 1990—2008年不同国家TFP平均增速
数据来源:OECD,作者梳理
图表 10 2009—2010年中国的TFP存在显著下降
数据来源:OECD,作者梳理
土地城镇化的问题何在?
土地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城镇化速度是共识。总体上看,根据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数据测算,城市用地规模增长弹性系数(即城市用地增长率/人口增长率)为1.36-2.30,大大高于世界公认的合理限度1.12。然而,一个更为显著的事实是相比于东部,中部和西部的这一现象更为突出。从数据上看,过去近20年,东部城市土地扩张和人口扩张速度比较接近,中部和西部城市土地扩张速度分别是人口扩张速度的3倍和5倍。
图表11 中国不同地区土地扩张和人口扩张图
资料来源:作者梳理
与此同时,另一个尚未被充分认识和讨论的事实是土地使用结构的扭曲,中国的投资导向型经济使得中国的土地使用过度的投向工业,地方政府竞相招商引资,以极为低廉的价格出让工业用地,土地快速的扩张并没有带来人民居住方式的转变,住宅和商业用地、公共用地比例在整个土地使用中所占比例过低。由此带来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和公共福利水平的低下。
作为一个结果,可以发现在工业用地过快扩张的条件下,居住用地扩张和生活设施用地扩张速度远为滞后。可以说,中国的土地城镇化也是一种过度偏向生产型,而相对忽略消费型的模式。与国际大都市相比,中国城市的居住、交通、绿地占比过低。而国际上的大都市所承载的主要是居住功能,工业用地在城市中的比例一般较低,从东京都的用地结构来看,东京都58.2%的土地为居住用地,工业用地仅占到10%左右。
土地高速扩张所带来的是土地的低效利用,中国过去经济发展中的低效率和高耗能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土地这一重要资源价格扭曲所带来的低效利用,从国际比较来看,即便是北京、上海这些中国最发达的城市,其土地利用效率与发达国家的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图表12 不同区域工业用地占比概况
资料来源:华创证券梳理
2025-09-05 07:00
2025-09-05 07:00
2025-09-05 07:00
2025-09-05 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