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房

筛选
当前位置:深圳房地产网  > 楼市聚焦 > 谈房论市
分享到
微信扫码分享
房掌柜小程序端

房掌柜小程序端

点赞(0)
收藏

李宇嘉:货币政策微调与楼市强调控是一体两面

来源:房掌柜  整理 深圳房掌柜  2018-07-05 10:11:28阅读量:2651
[摘要]今年以来,央行三度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特别是6月24日第三次降准,并无严格的指标性要求,即普惠贷款占多大比例的银行,才享受此次降准政策优惠。因此,业内将此次降准认定为“普遍降准”。

  今年以来,央行三度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特别是6月24日第三次降准,并无严格的指标性要求,即普惠贷款占多大比例的银行,才享受此次降准政策优惠。因此,业内将此次降准认定为“普遍降准”。

  就在此前6月20日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对于未来流动性基调的定位为“合理充裕”,而非此前的“合理稳定”。6月27日召开的央行货币政策委员第二季度例会再次明确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同时提出“把握好结构性去杠杆的力度和节奏”,而2017年四季度以来的基调一直是“有效控制宏观杠杆率”。正因为如此,相关的政策表述引发了市场关于重启货币宽松的讨论。

  事实上,宽松甚至“放水”,不仅不符合中央意图,而且在当前经济金融环境下,也无任何空间允许宽松或放水。

  理解持续降准的货币政策边际调整,要从“去杠杆”说起。

  从2018年起,中央要推进“三大攻坚战”,排在首位的是防范和化解风险,主要是金融风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载体就是“去杠杆”。不管宏观杠杆率(债务/GDP),还是结构性杠杆率(地方政府、房地产杠杆率),我国杠杆率呈触顶之势已是共识。

  去杠杆的第一步是紧缩支出,但2008年以来,全社会债务增长3.8倍,GDP只增长1.5倍,加上2017年下半年以来融资“堵后门”(严打非标),光紧缩支出还不够。

  于是,“去杠杆”之下债务违约现象有所抬头。年初以来,信用违约合计253亿元,较2017年同期增长47%,银行不良率9个季度平稳后首次明显反弹。

  去杠杆导致违约本来应该比较正常,但去杠杆叠加大规模违约,会造成信贷紧缩,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上升,甚至正常融资也中止。截至今年5月,超2000亿元债券推迟或取消发行,大量企业贷款和按揭积压。

  近期,一家知名的行业龙头上市公司拟发行10亿元公司债,结果仅认购5000万元,流标率达95%。由此,债务还本付息正循环链条已出现断裂的风险。另一方面,违约和紧缩循环,又会增加局部金融危机的概率,比如近期股市的“跌跌不休”。

  日前在陆家嘴论坛上,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强调,“防化金融风险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这意味着,去杠杆是一个中长期的过程,想要毕其功于一役反而可能导致金融危机。因此,在“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基调下,需要根据“去杠杆”推进过程中信用风险暴露及其影响,适时调整以进行对冲。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去年“紧货币、紧信用”的基调,在今年逐渐向“松货币、紧信用”的基调转变。2016年以来,“紧货币”主要表现在央行对公开市场的“投长抑短”,挤压期限错配及杠杆水平。2018年以来,三次定向降准、开展MLF(中期借贷便利)净投放及扩大押品范围、不跟随美联储加息等,均意在保持银行间市场较低的利率水平,以疏通债务顺循环链条。

  当然,释放低成本资金,启动实体生产和投资,让新增利润消化存量债务,对冲违约债务,也是推进和减轻去杠杆阵痛的关键。

  目前来看,2016年底以来启动的、针对中小微企业等普惠金融的定向降准,对释放低成本资金的效果有所下降。全面降准、普惠金融定向降准,辅以强力金融监管,确保资金滴灌到实体领域,这是检验4月27日落地的“资管新规”能否打破“资金一到商业银行就会流向楼市”惯性的最佳检验场。从2017年7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到2018年4月底资管新规落地,从上到下的金融体系去杠杆、去通道、去链条监管体系逐渐形成。

  今年1~5月份,全社会融资总规模新增了7.9万亿元,规模较去年同期少增1.45万亿元,增速(10.3%)再创历史新低,其中信托贷款、委托贷款、未贴现票据等表外非标通道业务大幅收缩,M2增速持续处于历史低位。

  笔者认为,在金融监管体系重构、监管空白被堵塞的情况下,此次释放出的低成本资金,即便因惜贷情绪(经济下行,部分小微不良率反弹)对流入中小微企业的资金规模不能太乐观,但也不会大规模流入房地产市场。至少,当银行资金面缓解后,积压的实体贷款会加速投放,全社会的融资成本会下降。更重要的是,为了防范巨量资金进入楼市,新一轮的调控已箭在弦上。

  首先,棚改合同审批趋严,有助于堵住无序资金借助棚改流入楼市,推升地方债务,推动房价上涨。

  2014年4月央行创设的、针对国开行等开发性金融的定向资金投放PSL(抵押补充贷款),以低成本资金投入,实现惠民生与房地产良性循环。2018年以来,热点城市调控溢出资金叠加本地投资资金,三四线房价普涨。

  未来如果再大规模投入PSL,不仅可能引发资金大规模炒作三四线城市,且在棚改收尾阶段下,有可能激发地方以棚改为名,借助PSL加杠杆。同时,指向性更明确的地方棚改专项债取代PSL,更有助于引导资金投向拆迁补偿、社区配套、补齐城市功能等棚改专项领域。

  其次,新一轮楼市调控已经启动,西安、长沙、杭州等纷纷启动企业限购,阻挡实体资金借道企业违规进入楼市。

  2018年,控制居民杠杆率、严禁企业资金违规进入楼市位列银保监会防控金融风险十大任务。目前来看,范围不断扩大、覆盖全国一二三四线城市的限售、限购、限贷、堵住摇号漏洞、打击假离婚等措施,正在有序减少居民资金违规进入楼市和加杠杆的现象。下一步,货币政策“松货币”趋势形成,规避释放出的资金进入楼市,将是房地产市场调控重点。

  从历史经验看,降准对房地产市场有一定利好。2012年以及2015年的两轮降准后,房地产上市公司A股和H股股价分别实现20%~50%和40%~80%的涨幅。但是,此次降准后的6月25~27日,地产股连续3日下挫。显然,包括棚改新政、收紧房企海外发债、新一轮调控、住建部启动半年30城市场秩序大检查等等在内,让房地产市场需求面受到打击,再加上流入资金受控制等,都意味着降准等松货币政策对楼市并不一定是利好。

  反过来理解,降准可能彰显的是,为了防止资金流入楼市,必须要以更严厉的调控来应对楼市。近期,不管是披露的房企负债率(79.4%)再创新高,还是70城有61个房价环比上涨(且0.6%的涨幅创一年来新高),都意味着房地产仍旧在吸纳资金,降杠杆依然任重道远。


分享到:
责任编辑:钟晓丽

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楼市爆料寻求报道,请点击这里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房掌柜赞同其观点。

新闻排行

  1. 1200+品牌集结、90+首进落地!新城控股青岛即墨吾悦广场焕新城市消费
  2. 2 2025深圳国际车展即将启幕 品牌荟萃亮点纷呈
  3. 3深圳特发与正大操刀旧改 香蜜湖度假村变身记的前尘往事
  4. 4多地蓄力销售旺季 接力派发购房补贴“礼包”
  5. 5坐地铁,逛游园,邂逅深铁社群美邻节满满温情
  6. 6深汕合作区4宗地,10月29日将出让!总起始价1980万
  7. 7深圳等五城实现不动产登记“跨省(城)通办” 目前已与30城签约
  8. 8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出台政策超470条 持续巩固房地产止跌回稳
  9. 9商业容积率下调,196万平!香蜜湖度假村旧改规划获批
  10. 10越秀·星科源启已取证 国企背书住进公园里的好房子

新闻推荐

  1. 1购房补贴、定向礼包 多地“金九银十”楼市优惠加码
  2. 2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出台政策超470条 持续巩固房地产止跌回稳
  3. 3深圳上周新房成交量下滑 项目入市节奏加快
  4. 4深圳等五城实现不动产登记“跨省(城)通办” 目前已与30城签约
  5. 5深汕合作区4宗地,10月29日将出让!总起始价1980万
  6. 6宝安中学高中部改扩建项目规划获批!新增建面超2.8万平
  7. 7深圳特发与正大操刀旧改 香蜜湖度假村变身记的前尘往事
  8. 8万达集团及王健林被限制高消费 内部人士:下属项目公司经济纠纷导致
  9. 9上海住宅新规:阳台“半计容”取消8平米限制
  10. 10一线城市公积金政策持续调整 多地提取范围扩至二手房

楼盘推荐

视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