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房

筛选
当前位置:深圳房地产网  > 楼市聚焦 > 谈房论市
分享到
微信扫码分享
房掌柜小程序端

房掌柜小程序端

点赞(0)
收藏

李宇嘉:广州松绑调控 公寓市场解冻将促房价软着陆

来源:房掌柜  整理 深圳房掌柜  2018-12-27 10:51:45阅读量:6053
[摘要]近日,广州打响了松绑公寓市场调控的“第一枪”,明确了2017年“330新政”(公寓对个人限售)前批准的房地产项目,其商服类物业不再限定销售对象,个人亦可购买。

  1 广州传来好消息,京沪数万亿货值等着解冻

  近日,广州打响了松绑公寓市场调控的“第一枪”,明确了2017年“330新政”(公寓对个人限售)前批准的房地产项目,其商服类物业不再限定销售对象,个人亦可购买。这对于北上深等“冰冻”了近2年的公寓市场来说,无异于重见天日。

  2016年,上海商住房成交275万平米,同比增长145%;而2017年,上海被暂停网签的公寓项目达148个;目前,北京商办未开发面积5000万平米,大约6万亿的总货值。那么,广州的公寓新政,会被京沪深效仿吗?楼市高压调控“见顶回落”的趋势下,作为最受伤的“类住宅”,是否会获得眷顾呢?

  公寓市场或“类住宅”是酒店式公寓、公寓式办公、LOFT、SOHO公寓等商住房的简称。由于其“总价低、不限购、可按揭、精装修”等特点,“类住宅”成为无房户、外来人口在热点城市购房的重要选择。

  2 公寓为何被冰冻?因为它有“三宗罪”

  但是,公寓市场最大的问题有3个:

  一是违反土地用途管制、城市分区规划,造成城市生活和生产功能区混杂穿插。本来规划为商业或产业的区域,却集中了大量居住人口,加重配套压力不说,区域内人流量、小商贩、私立学校医院在产业空间内散点式无序分布,共用道路、停车、环卫等公共设施,造成用地效率地下、“城市病”越来越突出;

  二是安全隐患突出。很多公寓诞生于项目规划报建后的“切割”,也就是报建后将规划单元上下左右切割、擅自改变房屋空间结构,而且煤气、卫生间、外挂空调接入都预留接口,从而造成消防安全隐患及社区超负荷。

  三是公寓市场不限购、可按揭、低总价的特性,助长了楼市投资风潮、投机炒作。

  近几年,一线城市公寓类买房者,多数为投资取向。比如,北京公寓市场最火爆的2016年,酒店式公寓成了交62844套,同比增长196%,占商品房成交总数的60.1%,超过了普通住宅成交量(50462套)。2016年北京公寓市场火爆,与2015年通州“副中心”规划出炉、2016年京津冀一体化提速等重大政策利好刺激,投资需求爆棚密切相关。2017年开始,一线城市祭出重磅政策打击公寓市场。2017年3月,北京发布史上最严公寓调控政策,从销售对象(仅限企业)、设计报建(限制最小分割单位)、暂停贷款、停止新项目审批等几个角度,堵死公寓的生存空间。

  4月21日,上海要求办公用地、商业用地不得建设公寓式办公、酒店式公寓;土地出让合同明确商办持有比例和年限,持有期内不得转让;经营性物业要明确长期持有的比例;社区或住宅配套商业要长期持有。2018年1月份,上海对公寓供应密集分布的闵行和嘉定两个区,通过拆除隔墙、上下水管道、煤气管线,层高4.5米的单元不再允许建设隔层等措施,堵死在售公寓打擦边球;5月份,上海规定公寓只对企业出售,并要求企业在雇员人数、营业收入和利润方面达到一定标准。

  2017年3月,广州明确商服类项目销售对象须是法人;

  2018年7月底,深圳规定各类用地上建设的商务公寓,一律“只租不售”,且不得改变用途,租期最长10年。

  3 一线城市公寓市场连续20个月下滑

  一线城市收紧公寓政策的效果非常明显。2017年3月-2018年3月,北京公寓仅成交了3589套,规模同比下跌了94.6%。除符合规划和管制政策的商务公寓外,其他“类住宅”产品交易基本停滞了。

  从价格看,“类住宅”市场二手房价格平均下调超过30%,部分二手房公寓价格跌幅超过40%,部分产品暗访售价直降2-3万元。截止2017年底,北京“类住宅”库存达45878套,创四年以来最高位。

  根据克尔瑞统计,“330”新政的2017年,广州公寓成交19447套,相比2016年成交33919套,2017年下跌了43%。截至2018年11月底,广州新房公寓库存量160.04万平米,同比2016年同期的108.74万平米,增加了47.17%,去化周期拉长至23.1个月。

广州松绑调控,公寓市场会“解冻”?

  数据来源:克尔瑞

  从近期数据来看,根据易居研究院统计,2018年11月,全国35个城市酒店式公寓成交面积135万平方米,环比增长0.9%,同比减少15.2%,单月成交已保持连续5个月同比下跌的态势。其中,一线、二线、三四线的酒店式公寓年初累计成交面积分别为115、1079和344万平方米,同比增幅分别为-51.0%、-6.9%和-2.6%。一线城市降温最大,已保持连续20个月负增长。

  图一、二、三四线城市酒店式公寓年初累计成交面积同比增幅

广州松绑调控,公寓市场会“解冻”?

    数据来源:易居研究院

  4 相信我,高压调控必将松绑!

  (1)该检讨的是规划和用地政策

  目前,各界关心的是,“冰冻”显然不是办法,公寓市场走向何方?

  “去投机化”是一定的,往自持或租赁走,这是近两年政策对于公寓的导向。但是,在商办用地价格高企、房企融资成本高,未来商品房销售下滑的情况下,2019年高周转、保护资金链将是房企的一致选择,公寓自持和租赁项目会明显“受冷”。另外,高地价、高房价、高融资成本,将是房企未来面临的常态化形势,“建设-持有-租赁”很难成为趋势化选择。

  近日广州公寓新政,尽管很大程度上是库存高压使然,但背后折射出政策导向或调整。首先,前面讲述的公寓乱象,很大程度上是政策有问题。包括一线城市,我国大城市40%-50%的存量用地为工商业用地,住宅用地不足20%,而国际大城市刚好相反。背后反映的是,各地基于短期产业GDP、税收及区域发展形象等考虑。

  但是,热点城市早已以服务业为主,其贡献大约60%-80%的GDP。服务业是就业吸纳能力最强的产业,而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互联网+服务业”转型过程中,对空间大小和灵活性诉求很强,未来商业办公空间需求没那么大了,且可以通过居家办公、远程办公、共享办公等解决。

  根据笔者调研,京沪深城市外围区域,商办项目除一楼底商餐饮、儿童娱乐还算景气外,二楼及以上空置现象严重,甚至招商都难以开展,但各大城市、各个区域还在大量出让商办用地、建设商业办公中心,甚至CBD。因此,不改变政府产业招商引资、房地产驱动,商办过剩局面难改。

  (2)政策不调整,商办过剩局面难改

  以广州为例,根据克而瑞统计,截至11月底,广州非公寓类商业产品的库存量达333万平,去化周期长达73个月。即按近一年的销售速度,需6年出才能消化完剩余库存,而库存最高花都区甚至需21年半才能消化完。

  由于住宅需求大,加上商办类不限购、低总价、精装修等优点,对很多非户籍人群来说,公寓或许是他们在城市实现“住房梦”、扎根城市的重要途径。顺应这种需求,加上按住宅来销售的话,项目更能赚钱、更快回笼资金、公共配套压力也少,更易于让土地卖个好价钱,地方政府也是“睁眼闭眼”。于是,在规划报建和审批阶段,让最小分割单元面积报小一点,便于以后的切割改造和售卖。因此,根源在于现实需求倒逼下的规划乱象。

  (3)公寓乱象是政策逼出来的

  进一步讲,总体规划已框死了项目单体设计,而市场需求又“憋得慌”,结果就是私下里擅自改规划,以及空间结构无序调整,比如切割以及为生活设施预留接口。一般来说,土地用途周期(最少也要40年)一般大于产业周期。互联网冲击下,产业由盛转衰或被消灭的周期也缩短了,现在20年的产业周期算长的啦,客观上存在着调整土地功能的需要。

  但是,我国各大城市,用地功能调整涉及区域规划调整,须经政府申批程序,召开听证会,重签土地出让合同并备案,其中牵涉到用地主体的利益(很多是国企)以及公共配套落地等,最后结果就是不了了之。至于公寓导致投机炒作泛滥,完全是监管不到位所致。目前,北京公寓市场之所以跌入冰点,就在于停止了按揭。只要调控政策到位了,特别是控制住杠杆,公寓投机炒作完全可以控制。

  5 公寓将是未来大城市住房供应的重要部分

  (1)背景:消费内需继续壮大

  笔者认为,结合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及政策导向,公寓市场“解冻”并成为多渠道住房供应体系的一部分,将是必然趋势。

  12月的政治局会议显示,当前经济“稳中有变”、“内忧外患”。

  从内部看,几大增长动力都在下滑: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5.4%,创2016年3月以来新低;1-11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回升至5.9%,但这也是2000年以来的次低增速;今年上半年,基建投资一度负增长,即便近期发改委加大项目审批力度,但1-11月基建投资全口径增幅也仅0.9%;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增速为8.1%,限额以上零售增速2.1%,均再创新低。其中,11月各口径汽车产销增速再创新低,其中全国汽车产量、限额以上汽车类零售和中汽协汽车销量增速跌幅分别扩大至-16.7%、-10%、-16%,均创下2011年以来的历史新低。

  从外部看,中美贸易冲突是未来影响中国经济的一个重大变量。美国在贸易战中使用两大工具,第一个叫关税壁垒,这提醒我们要发展内需;第二个是技术封锁,这提醒我们要去依靠自主创新。这其中,夯实内需是最关键的,只有内需起来,才能为自主创新提供强大的基础和依靠、广阔的市场。而且,内需也是突围经济困境的唯一路径。今年以来,特别是中美贸易战发生以后,国家无比重视消费和内需建设,国庆前的9月底,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布《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由中央和国务院联合发布,可见重要性。

  (2)未来,会让更多的人进入大城市

  目前,我国居民消费对经济的贡献不到47%,而发达国家达到80%。2017年,我们还在喊消费升级,因为高端白酒、出国旅游、健身保健等市场火爆,但到了2018年,消费降级就甚嚣尘上。城镇化是最大内需,城市是消费主战场,让更多人进入城市,在城市“扎根”,才能夯实消费和内需的基础地位。未来,国家政策必然是让更多地人在城市安家、“扎根”,人口也将继续向大城市、都市圈这些就业机会多、现代服务业占主导的区域迁徙。

  不久前,国家发改委公布了一个重要文件,《关于督察<;;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落实情况的通知》,督查各大城市“三个有没有”:有没有放开城市落户限制,特别是进一步放宽外来人口落户限制,有没有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公共服务做到同城同待遇,有没有实现稳定就业的非户籍低收入人群市民化。

  (3)公寓是过渡型住房消费的有效选择

  未来,城镇化还会大力推进,比如“三个一亿人”、进城购房等。在中国经济完成转型之前,大城市高房价难以改观、“软着陆”是一个长期过程。那么,新增人口如何“扎根”、安居乐业?部分人群通过租赁、保障房来解决。

  但是,从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主体作用看,类似公寓这样的过渡型产品是一个有效的选择。首先,新增人口渴望获得产权住房(国人“购房置业”传统亘古不变),低总价、不限购、精装修、可贷款的公寓,无疑是可选项;其次,人口增速远快过公共服务增速,公寓需要配套的公共设施较少(特别是教育、医疗),而新增人口多为年轻群体,对教育医疗等服务短期需求有限;再次,“先租后买”、“先公寓后住宅”是合适的居住过渡。

  (4)公寓是盘活存量用地的有效途径

  然后,目前我国大城市相继向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转型,但存量空间格局上还是以第二产业为主,工业用地占据存量建设用地的40%多。类似一线城市,未来存量工业用地至少要减至15%。

  但是,基于土地用途规划管制、公共配套难落地、土地出让金补缴,存量用地一直难以盘活。如果转型为公寓,无论是规划调整上的阻力、公共配套上的压力,还是需要缴纳的土地出让金,都会小很多。另外,类似一线城市,旧改、棚改、产业用地盘活将是新增供地的主体,即便调整为创新型产业空间,基于就业人群居住考虑,不仅需要配建大量人才公寓,为新产业做配套的生活服务业,也需要居住空间,甚至创业也在“宜居宜业”公寓中解决了。

  6 总结:“开前门、堵后门”,公寓未来更美好

  笔者认为,由于人口大量涌入、收入层级较大、偏好各样,大城市的住房供应体系,体现在面积、价格上、区位上、设计上,一定是多元的,公寓必有其群体定位。当然,未来公寓供应绝对不能像原来一样,名为实体的商业、办公或产业,实则是突破规划管制、擅自改变内部空间结构、安全风险突出的“类住宅”,而是在商业、办公、产业用地上规划建设,有必要生活配套、且本来就规划为公寓的项目。它面向的是城市无房户、外来人口、创业青年等,解决的是他们拥有产权住房、扎根城市的诉求。实现了“开前门、堵后门”之后,公寓也就可以“正名”了。而且,未来规划条件成熟时,可以通过“补欠账”给公寓配套学校医院等设施。

(来源:金融界)

分享到:
责任编辑:刘语涵

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楼市爆料寻求报道,请点击这里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房掌柜赞同其观点。

新闻排行

  1. 1200+品牌集结、90+首进落地!新城控股青岛即墨吾悦广场焕新城市消费
  2. 2 2025深圳国际车展即将启幕 品牌荟萃亮点纷呈
  3. 3深圳特发与正大操刀旧改 香蜜湖度假村变身记的前尘往事
  4. 4多地蓄力销售旺季 接力派发购房补贴“礼包”
  5. 5全网刷屏25亿次的戈壁巨型艺术IP 首次亮相2025深圳国际车展
  6. 6坐地铁,逛游园,邂逅深铁社群美邻节满满温情
  7. 7深汕合作区4宗地,10月29日将出让!总起始价1980万
  8. 8深圳等五城实现不动产登记“跨省(城)通办” 目前已与30城签约
  9. 9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出台政策超470条 持续巩固房地产止跌回稳
  10. 10商业容积率下调,196万平!香蜜湖度假村旧改规划获批

新闻推荐

  1. 1购房补贴、定向礼包 多地“金九银十”楼市优惠加码
  2. 2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出台政策超470条 持续巩固房地产止跌回稳
  3. 3深圳上周新房成交量下滑 项目入市节奏加快
  4. 4深圳等五城实现不动产登记“跨省(城)通办” 目前已与30城签约
  5. 5深汕合作区4宗地,10月29日将出让!总起始价1980万
  6. 6宝安中学高中部改扩建项目规划获批!新增建面超2.8万平
  7. 7深圳特发与正大操刀旧改 香蜜湖度假村变身记的前尘往事
  8. 8万达集团及王健林被限制高消费 内部人士:下属项目公司经济纠纷导致
  9. 9上海住宅新规:阳台“半计容”取消8平米限制
  10. 10一线城市公积金政策持续调整 多地提取范围扩至二手房

楼盘推荐

视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