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定位
推行一套编码制度
深圳的出租屋大部分都在城中村内,很多都是违法建筑。对于这些既无合法产权证明、也没门牌地址的海量房屋如何实施有效管理,过去没有很好的办法。由于底数不清、情况不明,整个出租屋管理和治安工作都非常被动。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深圳出租屋管理部门经过积极探索,于2008年在全国率先建立了房屋编码制度。在认真进行房屋普查的基础上,对全市所有房屋包括城中村违法建筑,分别设定一个唯一的编码,建立了房屋“身份证”;并以此为基础,制作了房屋电子底图。房屋编码实行动态管理,房建设立,房拆取消,定期普查,及时更新。截至目前,全市共编制房屋编码60多万栋。
2015年,市综管办开展了房屋编码多元应用研究,使房屋编码的应用空间有了新的扩展,将房屋编码自动生成为二维码,张贴到所有建筑物及房间。建立了二维码手机扫描快速查询机制,统一规范了建筑的电子地图横纵坐标定位、卫星图层查询、GPS导航、地址或地名唯一性查询及其他建筑物关联设施查询等功能,为群众申办租赁凭证、居住信息登记、法人单位注册、工商税务申报、邮政及快递地址检索等工作提供了全方位的便捷服务。
多元共治
培育一支社会力量
深圳出租屋量大面广、情况复杂,流动人口变动极为频繁。要管住管好出租屋和流动人口,单靠主管部门很难落实到位,而且长期处于疲劳作战状态。因此,必须发动全社会力量,实行多元共治,规范源头管理。
在这方面,深圳主要按照“业主担责、党员先行、民主自选、综合自治”的原则,发动城中村出租屋业主主动担任楼长,发动商品房住宅小区业主公开民主推选楼长,发动商业、工业等小区物业机构楼栋保安担任楼长,并推行“六位一体”的综合管理,即楼长同时兼任社区法制宣传员、人口信息登记员、社会治安协管员、邻里纠纷调解员、民意诉求联络员和消防安全员。
有些区充分发掘楼长的多元辅助,比如龙岗区大力发挥楼长担当信息员作用,启动“警楼共建”项目,要求社区警长定时召开楼长会议,定点上门询问了解楼道隐患,及时将各类矛盾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4月20日,市公安局和市综管办已将龙岗警楼共建经验向全市推广。
光明新区是最早推行“楼长制”的区域,推出了一系列出租屋楼长管理办法,建立起楼长管理联席会议制度,有效解决了楼长管理工作中部门协调不畅等问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符合相关规定的先进楼长将可获入深户、购买社会保险、子女入学积分等9项奖励。还有宝安、南山等地明确了楼长培训、奖励等所需经费列入财政管理支出,为“楼长制”实施提供了经费保障。
通过建立完善一些楼长建设制度,解决了楼长人在“体制外”,事在“体制内”的矛盾,更激发出他们的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保证了政策的延续性及可持续发展性。
截至目前,全市共配备楼栋长14.7万余名,实际管理出租屋18万栋,基本做到了城中村出租屋楼栋全覆盖。同时,全市还成立57个街道楼长协会或楼长联合会,组织会员开展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2015年,全市出租屋楼栋长累计提供流动人口信息超过200万条,共协助排查各类治安和消防隐患近20万宗,协助抓获一大批犯罪嫌疑人。
科技强管
推行一套门禁系统
为切实解决城中村出租屋人口流动频繁、信息采集难、管理难等问题,深圳市综治办、综管办及公安局,结合社会治安电子防控工程建设,在流动人口集中的城中村和老旧住宅区,大力推进视频监控+门禁系统工程建设,已经实现在流动人口集中的城中村和老旧住宅区楼房的视频门禁全覆盖。
视频门禁系统建设按照“谁受益谁出资”的原则,由区、街两级党委政府主导,按照“政府补一点、业主出一点、物业公司帮一点”的筹资方式,共同投资购置监控设备,为每栋楼房安装一套门禁卡和视频监控系统,然后将总监控室统一接入社区警务室,安排专门人员实行24小时轮流值守监控,及时掌控每栋出租屋的人员出入异常情况。
安装了视频门禁系统的出租屋人员必须先到总监控室以二代身份证或居住证为门禁卡开通授权准入,按照“一人一卡、凭卡出入”方式做到“来有登记、走有注销”,从而提高了流动人口智能化远程管理能力,大大压缩了出租屋治安案件发案空间,提升了出租屋治安管理水平,
截至目前,全市所有城中村出租屋楼栋都基本落实这一技防、物防措施。同时,对城市高层楼宇,则按照“2+5”的模式进行规范管理,即由公安和出租屋综管部门出面组织,协调物业管理公司、出租屋业主、承租人、房地产中介和楼栋长共同参与,不断强化警长和楼长共治共建,切实做好服务管理工作。
宜居共建
开展一项创建活动
为切实加强出租屋管理,为外来流动人口创造一个安全宜居的生活环境,深圳在总结南山区沙河街道经验的基础上,从2012年起,在全市广泛开展了宜居出租屋创建活动。就是围绕“治安好、消防好、卫生好、诚信好、纳管好”的标准要求,按照“宜居共创、平安共建、多元共治、幸福共享”的总体思路,组织广大出租屋业主和楼栋长积极开展达标创建,大力排查整治出租屋隐患,完善人防、技防、物防措施,不断优化出租屋居住环境,已在全市1367个“城中村”小区中选定了650个小区开展了宜居创建工作,创建合格率已达85%以上,惠及居住人口700多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