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调控屡调屡涨
其实早在2005年,国家就已经注意到房地产市场过热、房价上涨过快的苗头。当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切实稳定住房价格的通知》,被业内和媒体称之为“国八条”。这也开启了国务院连续多年以行政条文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先河。
随后,2006年的“国十五条”、2010年的“国十条”、2011年的新“国八条”等,纷纷从税收、金融信贷、土地供应、市场监管等多个手段入手调控房价。这些数字化的概括,让很多市民甚至感到难以区分和记忆,同时频繁出台的调控措施也一度陷入“越调越涨”的怪圈。
回顾以往历年的调控政策,一般都是“五一”黄金周前夕出台政策(比如2006年的“国十五条”,2010年的“新国十条”),业内认为之所以选择这样的时机,主要是为了防止黄金周期间交易过热,房价上涨过快。但每一次新政颁布,似乎只是在短时期内封冻成交量,一般是经历三个月到半年的低迷期后,往往迎来的是更加严重的量价齐升。比如2010年4月出台的新政,到当年9月再次出现楼市过火情景,国务院在“十一”黄金周前夕,又紧急追加了“9·29”新政,防止黄金周交易过旺,让调控效果荡然无存。
值得注意的是,楼市调控政策一直以来遇到执行难的问题。比如,2006年出台的政策要求加大中小户型住房供应,90平方米以下住房用地面积要占到城市年度住房建设用地供应的70%。但很多地方在执行中,出现了开发商“见招拆招”的现象,销售时将两套小户型打通成为一套大户型,一套房子出两个房产证。
2008年金融危机突然袭来,无疑增加了中国楼市调控的复杂度。曾经打压房价的政策不得不在这一年掉头转向,降低首付门槛、减免房产交易税费等优惠政策重新登场。同时,超发的货币也成为推动房价上涨的强劲动力,2009年房地产市场经历了一段短暂的低迷期后,出现了报复性反弹。
据统计,2008年我国新增人民币贷款4.9万亿,其中房地产贷款4800亿;2009年,新增贷款9 .6万亿,其中房地产贷款2万亿;2010年,新增贷款减少为7 .5万亿,房地产贷款不减反增,达到2.022万亿。
民建中央在今年两会前提交的提案对游资进入房地产感到担忧,提案中以温州民间资本为例,指出目前只有30%的温州民间资金回归实体经济,65%则流向了楼市和股市。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的调查报告显示,60%的被调查企业由于“实业不太好做”而将部分资金用于购买非厂房的不动产。
2010年是楼市调控政策最严厉也是出台政策最频密的一年,首次在大城市中推行“限购”政策,此举被业内认为是政府连续多年打压投机和投资性购房需求效果并不显著后,祭出的更具杀伤力政策。虽然成交量应声回落,但很多城市的房价仍难以撼动,国家统计局最近发布的今年1月份70个大中城市房价数据显示,68个城市的房价仍在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