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房

筛选
当前位置:深圳房地产网  > 楼市聚焦 > 谈房论市
分享到
微信扫码分享
房掌柜小程序端

房掌柜小程序端

点赞(0)
收藏

任泽平:中国城市群发展潜力排名

来源:泽平宏观   深圳房掌柜  2023-05-09 14:53:19
[摘要]本篇结合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规律,对中国规划建设的19个城市群进行排名,并对五大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群逐次分析。

微信图片_20230509150028.png

  文:任泽平团队

  导读

  我们提出了“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的业内经典分析框架。从国际经验看,发达国家人口迁移一般经历两阶段:从城镇化到以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化城市群化,中国的都市圈城市群时代已经到来!城市群战略发挥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增长极作用,是推进高质量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平台。

  中国的城市群战略正在不断发展转型,受人口、物流、交通、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等多种要素的影响,各大城市群的战略地位、发展能级也在持续变化。在“十三五”规划前,我国仅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列入国家战略规划。当前,我国城市群的发展重心已从三大城市群的集中发展模式,向“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19个主要城市群协调发展模式转变,尤其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城市群的战略地位快速提升。我们在前期推出了《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名:2022》、《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排名》等系列报告。本篇结合世界级城市群的发展规律,对中国规划建设的19个城市群进行排名,并对五大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群逐次分析。

  摘要

  1.城市群是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平台。当前19个城市群以25%的土地集聚83%人口,创造88%GDP,其中城镇人口占比84%。2006年“城市群”第一次出现在中央文件,2013年以来中央要求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

  2.世界城市群发展可划分为雏形发育期、快速发育期、趋于成熟期、成熟发展期四个阶段,经历了从单级城市、都市圈到城市群的演变。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五大湖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等世界五大城市群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竞争力,通过发展规划的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产业的分工协作等逐渐崛起成为各国提升经济实力、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平台。

  3.在《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名:2022》报告中,我们从“需求+供给”两个层面分21个指标研究2022年中国300多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发展潜力。我们继续从“需求+供给”两个层面分21个指标研究2022年中国19个城市群发展潜力。2022年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名:长三角、珠三角房地产投资潜力指数遥遥领先,其次是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之后是山东半岛、粤闽浙沿海、中原城市群等。长三角、珠三角人口增量、经济规模居前,产业创新实力领先,GDP、A+H股上市公司数量和专利授权量合计分别占全国的29.1%、74%和68%。

  4.中国五大最具发展潜力城市群

  No.1长三角城市群:崛起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综合实力最强,足有八城跻身中国GDP“万亿俱乐部”,“一超二特三大”的城市格局最为合理。

  No.2珠三角城市群:创新创业高地,携手港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受惠于改革开放巨大红利,毗邻港澳“拼船出海”,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No.3京津冀城市群: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近年不断强化顶层设计,把握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核心发展战略,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No.4长江中游城市群:依托黄金水道,构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撑带。长中城市群承东启西、连接南北,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的主要力量,也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

  No.5成渝城市群:培育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唱好成渝合作“双城记”,消费带动供给升级,逐渐推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打造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第四增长极”。

  目录

  1  2022年中国城市群发展潜力排名

  1.1  城市群是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平台

  1.2  世界城市群的发展历程和经验

  1.3  中国城市群发展潜力榜单

  2    中国五大最具发展潜力城市群

  2.1  长三角城市群:崛起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2.2  珠三角城市群:创新创业高地,携手港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

  2.3  京津冀城市群: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

  2.4  长江中游城市群:依托黄金水道,构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撑带

  2.5  成渝城市群:培育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

  正文

  1  2022年中国城市群发展潜力排名

  1.1  城市群是支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平台

  2006年“城市群”第一次出现在中央文件,2013年以来中央要求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2021年《“十四五”规划纲》要则对我国不同发展阶段的各能级城市群提出了具体规划要求。《“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优化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五大城市群;发展壮大山东半岛、粤闽浙沿海等城市群;培育发展哈长、辽中南等城市群。”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印发《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提出积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序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水平;制定出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年度工作要点;印发实施长江中游、北部湾、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

微信图片_20230509150035.png

微信图片_20230509150038.png

  1.2  世界城市群的发展历程和经验城市群发展可划分为雏形发育期、快速发育期、趋于成熟期、成熟发展期四个阶段,经历了从单级城市、都市圈到城市群的演变。1957年法国地理学家戈特曼根据对北美城市的深入考察发表代表论文《城市群:东北海岸的城市化》,首次明确提出城市群概念。之后国内外学者围绕城市群进行了丰富的理论探讨,将城市群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雏形发育期、快速发育期、趋于成熟期、成熟发展期。

  1)在雏形发育阶段,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发展带动不足,城市间的内在联系较弱,分工体系和区域基础设施仍不完善。

  2)在快速发育阶段,中心城市部分产业和非核心功能向周边小城市扩散,都市圈逐渐形成,城市化水平快速提升,分工体系开始形成,区域基础设施处于快速建设期。

  3)在趋于成熟阶段,都市圈建设逐渐成熟,分工体系较为合理,区域基础设施趋于完善。

  4)在成熟发展阶段,多个都市圈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合理分工协作形成城市群。整体来看,回顾近300年现代化的历史,全球经历了三次城市化浪潮:第一次是核心大城市的兴起,随着工业化的进行,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新兴城市,城市数量和规模迅速增长;第二次是都市圈的形成,一些产业因城市转型、成本等各种因素转移到大城市周边的中小城市;第三次是城市群的形成,主要特点是通过各级城市之间的交通和物流联系,形成庞大的立体城市群网络,区域总体实力、国际竞争力全面提高。

微信图片_20230509150041.png

  国际公认的世界级城市群有以纽约为核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芝加哥为核心的五大湖城市群、以东京为核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伦敦为核心的英伦城市群、以巴黎为核心的欧洲西北部城市群等。

  1)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纽约、波士顿、华盛顿等城市为核心,土地面积13.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5%,集中了美国总人口的20%,制造业产值占全美的70%,城市化水平达到90%以上,是美国最大的生产基地、商贸中心和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

  2)五大湖城市群集中了美国30%以上的制造业,其汽车产量和销售额约占美国的80%,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共同构成北美制造业带,钢铁产业集中在匹兹堡,汽车产业集中在底特律。土地面积24.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5000万。核心城市芝加哥是美国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美国主要的金融、期货和商品交易中心之一。

  3)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由东京都市圈、大阪都市圈和名古屋都市圈组成,集聚日本80%以上的金融、教育、信息和研发机构。土地面积3.5万平方公里、占日本国土的6%,人口近7000万、占总人口的61%。核心城市东京是日本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

  4)英国伦敦城市群是世界三大金融中心之一,由伦敦-利物浦一线的城市构成,其中包括世界纺织工业之都-曼彻斯特、纺织机械重镇-利兹、伯明翰、谢菲尔德等大城市,土地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人口3650万、占总人口的55%。核心城市伦敦贡献了全国约20%的GDP,是欧洲最大的金融中心。

  5)欧洲西北部城市群由大巴黎地区城市群、莱茵-鲁尔城市群、荷兰-比利时城市群构成,主要城市有巴黎、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安特卫普、布鲁塞尔、科隆等。土地面积约14.5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600万。其中,巴黎是法国的经济中心和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也是西欧重要的交通中心之一。

  在过去的世界经济格局调整中,世界五大城市群均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竞争力,通过发展规划的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产业的分工协作等逐渐崛起成为各国提升经济实力、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平台。

  1)发达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创新资源的集聚中心和创新活动的控制中心,是高端生产要素跨境流动的门户。东京集中了日本约30%的高校和40%的大学生,拥有全日本1/3的研究和文化机构,以及全日本PCT专利产出的50%和世界PCT专利产出的10%;纽约集聚了美国10%的博士学位获得者,10%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伦敦集聚了英国1/3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每年高校毕业生占全国的40%。

  2)世界级城市群非常重视城市群内部的统筹规划。1922年,纽约成立区域规划协会,分别于1929年、1948年和1966年编制了三份地区发展规划,为城市群的发展提供了保障;1937年,为了解决伦敦人口过度集聚问题,英国政府成立“巴罗委员会”,并根据该委员会提交的报告编制首轮大伦敦规划,奠定了伦敦城市群的空间格局。

  3)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能够加强城市群内各城市的联系,世界级城市群具备现代化的城市轨道交通、完善的城际基础设施、发达的航运功能,并逐渐向腹地延伸。东京和伦敦从交通发展方面提供了最优质的基础保障,两个城市群的轨道交通建设和运维水平处于世界前列。东京和伦敦都拥有出海港口,特别是在航空运输方面,东京拥有旅客吞吐量居日本第一二位的羽田、成田两个国际机场,年吞吐量超过1.1亿;伦敦拥有世界第三的希斯罗国际机场和英国第二大的盖特威克机场及其他3个机场,年吞吐量超过1.6亿。

  4)产业分工协作使各城市能够在城市群发展中找准特色定位,实现优势互补。以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为例,纽约作为金融和商贸中心,华盛顿作为政治中心,波士顿成为了与“硅谷”齐名的高科技聚集地,巴尔的摩国防工业和卫生服务业发达。

  1.3  中国城市群发展潜力榜单

  在《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名:2022》报告中,我们从“需求+供给”两个层面分21个指标研究了2022年中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发展潜力。城市群是高度一体化和同城化的城市集群,我们继续从“需求+供给”两个层面分21个指标研究2022年中国19个城市群发展潜力。长三角、珠三角房地产投资潜力指数遥遥领先,其次是京津冀、长江中游、成渝城市群,之后是山东半岛、粤闽浙沿海、中原城市群等。

微信图片_20230509150044.png

  长三角、珠三角人口增量、经济规模居前,产业创新实力领先,GDP、A+H股上市公司数量和专利授权量合计分别占全国的29.1%、74%和68%。从人口看,珠三角、长三角近五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领跑全国,分别年均增长385万、282万人,而哈长、辽中南人口则负增长。从经济规模看,2021年长三角城市群以超过20万亿的成绩一骑绝尘,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粤闽浙沿海、成渝紧随其后,GDP在6.8-9万亿元之间,其中五大城市群GDP合计53.8万亿,占全国的47%,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GDP合计29.5万亿,占全国的29.1%。从产业创新看,长三角、珠三角依旧占据绝对领先地位,A+H股上市公司数量和专利授权量均居全国前两名,五大城市群合计分别占全国的74%和68%。

微信图片_20230509150047.png

  2    中国五大最具发展潜力城市群2.1  长三角城市群:崛起的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经济综合实力最强,足有八城跻身中国GDP“万亿俱乐部”,“一超二特三大”的城市格局最为合理。长三角地区是我国产业体系最完备、城镇化基础最好的区域之一,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城市群,未来将以核心城市为支点构建南京、杭州等五大都市圈。2021年长三角城市合计GDP合计27.6万亿元,在全国占比24.1%。长三角土地面积合计22.5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5亿人,2021年经济总量27.6万亿元,占全国的20.2%,和印度相当。其中,上海、苏州、杭州、宁波、合肥、南京、南通、无锡等8城GDP超万亿,而2021年末全国GDP超万亿城市仅有24个。整体来看,长三角综合实力突出,在中国19个城市群中是唯一进入成为世界前六大城市群的超大型城市群。

  城市层级方面,长三角呈现出“一超二特三大”的格局,是中国城市层级结构最为合理的城市群,体现了“龙头城市-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中小城市”这一层次合理、结构清晰的城市体系。其中,上海城区人口超过了两千万,是长三角唯一的超大城市;南京和杭州城区人口均超过六百万,处于特大城市行列,未来将向超大城市进军;合肥、苏州和宁波的城区人口超过三百万,处于I型大城市行列。

  从战略规划看,长三角城市群概念提出早,定位高。1982年,“以上海为中心建立长三角经济圈”的设想正式提出。2016年国常会通过《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培育更高水平的经济增长极。到203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2019年,《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印发,规划范围为苏浙皖沪四省的27个城市为中心区。根据《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发挥上海龙头城市的带动、辐射作用,依托交通运输网络推构建“一核五圈四带”的网络化空间格局。

微信图片_20230509150050.png

  长三角产业优势集群正在加速形成,各城市正发挥产业优势,深入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水平提升,并打造优势产业链。作为区域内的四大新兴产业,长三角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在全国已形成产业优势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势也在不断提升。2021年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占全国58.3%,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均占全国约1/3、新能源汽车产量占全国38%,并规划设立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数据中心集群和芜湖数据中心集群两大算力集群。新能源汽车作为近半年来的产业“顶流”,在长三角发展更是如火如荼。特斯拉、蔚来、极氪的全球总部或者中国总部都在长三角地区。

  具体来看,上海的优势是创新能力强、服务业发展水平高、科技人才集聚。苏州凭借紧挨上海的区位优势,深化与上海的对接。制造业基础雄厚、门类齐全、企业众多是苏州经济的优势。杭州是我国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区域之一,2021年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达61.3%,同时数字产业发达,2021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比27.1%。南京作为老牌工业基地,以汽车、钢铁、电子、石化为支柱,致力于打造“芯片之城”。其余城市支柱产业集中于电子信息、汽车、石油化工等。

  长三角深度一体化的主要难点在于“过度竞争”与“产业同构”。虽然顶层规划对长三角的各城市间产业分工和发展做了明确定位,但如何协调城市间激励、资源要素的分配是亟待解决的难题。长期以来,三省一市都试图打造世界制造业基地,并且提出了相应目标和构想,如南京和宁波在产业定位中都有“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表述;上海洋山港与宁波北仑港也存在“港口地位之争”。长三角地区由于发展条件、基础的相似,造成了趋同的产业结构。重点发展产业方面,许多城市都选择汽车、石化和电信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大力发展创意产业园、物流园区、中央商务区等项目,这将导致短期难以形成协同效应。

微信图片_20230509150053.png

微信图片_20230509150055.png

  2.2  珠三角城市群:创新创业高地,携手港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受惠于改革开放巨大红利,毗邻港澳“拼船出海”,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珠三角拥有广东70%的人口,却创造着全省85%的GDP,是亚太地区最具活力的经济区之一。珠三角城市群包括广东省的9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和肇庆。独拥广州、深圳两座一线城市。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收获城镇化发展新契机,借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对外开放格局的政策东风,吸引了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聚集。2021年,珠江三角洲城镇人口7860.6万人,城镇化率高达87.5%,是中国城镇化率最高的城市群。2021年经济总量超10万亿元,占全国的8.79%;常住人口约7800万人,占全国的5.5%,近5年人口年均增量超300万,为城市群最高;15-59岁人口占比75%,为城市群最高。近五年来,广东省“一核一带一区”战略统领,以广州、深圳为双引擎推进深度一体化,并将重点打造粤东粤西沿海产业,与珠三角沿海地区串珠成链,形成沿海经济带,也是破解发展上限的主要推手。

  从战略规划看,珠三角城市群能级的持续提升,离不开重重规划下的都市圈城市群合理融合、创新发展。2015年广东省政府编制《珠江三角洲全域规划(2014-2020)》,确立了珠三角城市群的定位和发展目标。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印发,真正把珠三角9市与港澳紧紧联系在一起。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深化粤港澳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明确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战略定位。

微信图片_20230509150103.png

  珠三角城市群主要受益于改革开放,同样归功于上世纪珠三角“三来一补”产业奠定的基础,也依赖于“腾笼换鸟”带来的经济活水。具体来看,目前广深佛莞智能装备集群、广佛惠智能家电集群等多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持续发展壮大。以新能源汽车为例,比亚迪、小鹏汽车推动广东省汽车产量创历史新高,广州、佛山、肇庆也已具备打造国际级智能汽车产业集群的硬实力。广州GDP由1978年的全国第八上升到2015年的全国第三,近十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近60万,仅低于深圳。深圳从1979年人均GDP不足香港1/11的小渔村,到2018年GDP超过香港成为活力四射的一线城市;近十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量超70万,居全国之首。珠三角人口的攀升是产业集群不断演化升级的体现。深圳近十年的产业外溢甚至拉动了东莞的电子信息产业升级,以华为为首的电子信息上下游产业链,包括软通动力、中软国际等纷纷从深圳向东莞延伸,2021年实现了东莞成功迈入“万亿GDP俱乐部”。

  当前,珠三角城市群面临着竞争优势重塑,新旧动能加速转换,优质公共资源补充的挑战。当今世界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推动全球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国际分工变革,在人工智能、生物等领域高端创新要素争夺更激烈。珠三角处于“两个前沿”所面临的外部风险挑战更加直接。第一,珠三角城市群发展得益于20世纪80-90年代的两次产业大转移,以劳动密集型为主。除深圳外,其余城市仍亟需将支柱产业由机械制造、纺织、化工等中低端制造业向金融、新能源等转化,完成新旧动能转换。第二,优质公共服务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珠三角城市群发展的瓶颈,教育及医疗条件整体需向京沪看齐发展。

微信图片_20230509150101.png

  2.3  京津冀城市群: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近年不断强化顶层设计,把握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核心发展战略,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京津冀城市群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省石家庄、唐山、保定、廊坊、秦皇岛、张家口、承德、沧州、衡水、邢台、邯郸等共计13市。土地面积合计22.2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3%;2021年经济总量9.78万亿元,占全国的8.6%;常住人口约1.1亿人,占全国的7.8%。京津冀同为京畿重地,濒临渤海,背靠太岳,携揽“三北”、东北和西北,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区域内的经济发展空间,培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共生极。近年来,北京作为京津冀城市群的“一核”,为实现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相适应,北京“大城市病”问题亦初步得到缓解,其首都核心功能明显优化。2021年北京轨道交通里程达到1148公里,较2015年增长82%;大气质量显著改善,2021年PM2.5年均浓度33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下降63%。天津拥有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制造业基础雄厚,与北京形成“双城”联动,发展势头良好。在京津冀城市群中,天津的未来定位是“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随着“京津冀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推进,据海关调查显示,企业选择一体化通关后,天津经北京空运货物,北京经天津海运货物通关时间和运输成本均节省近三成。产业方面,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聚焦于智能科技、生命大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科技服务业。河北省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相对充裕,产业基础较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微信图片_20230509150106.png

微信图片_20230509150109.png

  京津冀区域城镇规模等级不合理,发展不平衡明显。京津冀城市群已初步形成“一核双城三轴”的空间架构,但石家庄、唐山、邯郸等次中心与沧州、衡水等节点城市与中部核心区的联动能力仍较弱。高能级城镇带动低能级城镇发展的效果不佳。相对于长三角城市群均为中等以上城市的结构,京津冀城市群在大、中、小型城市的构成上有待进一步优化,城市规模普遍较小,I型及以上大城市数量较少。同时要素流动、产业扩散需进一步合理化,现阶段高级生产要素持续向京津冀的中心城市集聚,边缘城市在城市间的竞合关系中所处的劣势地位需继续改善。但经过2014-2022年八年的时间,京津冀一体化进程有望在政策规划的引导、推动下不断改善。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三地协同发展座谈会上首次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随后2015年《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印发实施,2021年《北京“十四五”规划》提出了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两翼齐飞,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的最新要求。

  2.4  长江中游城市群:依托黄金水道,构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撑带长江中游城市群土地面积合计32.6万平方公里,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城市群,常住人口总量达1.1亿人。长江中游城市群承东启西、连接南北,是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的主要力量,也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全方位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区域。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以武汉、长沙、南昌为“三核”,武汉都市圈、环长株潭都市圈、环鄱阳湖都市圈为主体形成的特大型城市群,规划范围包括:湖北省的武汉、黄石、鄂州、黄冈等,湖南省的长沙、株洲、湘潭、岳阳等,江西省的南昌、九江、景德镇等及抚州、吉安的部分县(区)。土地面积合计32.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3.4%,是中国面积最大的城市群,是长三角的1.5倍,珠三角的6倍;常住人口约1.1亿人,占全国的7.9%。拥有湘江新区、赣江新区及武汉东湖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021年经济总量9.7万亿元,占全国的8.5%,其中武汉、长沙均已迈入“万亿俱乐部”。

  从战略规划看,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巩固“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的重点区域。2014年9月,《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印发,将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2015年4月,国家发改委印发《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将长江中游城市群定位为中国经济新增长极、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印发《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提出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巩固“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的重点区域。

微信图片_20230509150111.png

  三省合力打造“三核三圈多节点”格局,构建区域协同创新高地。长江中游城市群山水相连、人文相亲,自古经贸往来非常密切,拥有良好的协同发展基础。同时,长江中游城市群临江达海,经济腹地广阔,人口及自然资源丰富。放眼未来战略,长中城市群将充分发挥人才、科教及产业优势,依托武汉东湖、长株潭、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合力打造全球有影响力的创新示范区。具体来说,长中城市群将夯实并提升工程机械、电子信息、汽车等现有优势产业,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生物医药、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集群,并前瞻布局量子信息等先导产业。以“三走廊”构建对接为纽带,推进湖北省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湖南省湘江西岸科技创新走廊、江西省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在“光芯屏端网”、大健康、生物医药等产业方面的合作。

  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辐射能力较弱,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比重低。第一,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中心城市武汉在该区域的辐射能力弱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4大城市群的中心城市。除武汉外,长沙、南昌作为区域中心城市,与武汉构成了三大城镇组团,但长沙、南昌经济实力较弱,且与武汉分别距离300、260公里,中间山地阻隔,沟通不畅。第二,长江中游城市群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比重过低,会导致城市聚集效应难以发挥,吸纳的就业人口少。长江中游城市群2021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仅为51%,远低于京津冀、长三角的67%、57%。

微信图片_20230509150114.png

微信图片_20230509150116.png

  2.5  成渝城市群:培育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唱好成渝合作“双城记”,逐渐推进成渝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打造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第四增长极”。成渝城市群近三年GDP年均增速8.4%,五大城市群最高;处于全国“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沿长江通道横轴和包昆通道纵轴的交汇地带,战略地位突出,发展潜力大。成渝城市群主要包括:重庆27个区(县)和2个区县的部分地区,四川省的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遂宁、内江、乐山、南充、眉山、宜宾、广安、达州、雅安、资阳等共计16市。土地面积合计18.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9%;2021年经济总量约7.6万亿元,占全国的6.6%,从经济总量上看,成渝城市群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的差距还较遥远;近三年GDP年均增速8.4%,为五大城市群最高;常住人口约1.03亿人,占全国的7.3%;城镇化率从2010年的46.3%增长到2021年的63.3%,比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城市群分别低了24.1、14.2、5.4、1.9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还要低1.5个百分点。区位方面,重庆和成都是中国西部国家级特大中心城市,区位优势突出,战略地位重要,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处,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起点,是西部大开发大开放的战略支点,具有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与东南亚、南亚的独特优势。

  从战略规划看,成渝城市群起步最晚,但“双城联动”发展劲头最足。2011年5月份国务院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2016年3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后,获中央批复的第四个城市群。2021年10月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再上新台阶。2022年8月《成渝地区联手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方案》印发,提出了成渝地区构建协同开放通道、高能级开放平台等新措施,明确了到2035年全面建成内陆开放高地,融入全球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的目标。

微信图片_20230509150119.png

  围绕重庆主城和成都培育现代化都市圈,全面提升双城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双圈互动两翼协同,消费带动供给升级,打造我国未来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产业方面,未来至2025年,成渝城市群以智能网联和新能源为主攻方向,建设高水平汽车产业研发生产制造基地;整合白酒主产区优质资源,培育特色消费品产业;前瞻布局核能、航空航天、智能终端先导产业,打造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成渝城市群拥有得天独厚的“巴蜀”特色文化底蕴,2022年8月《建设富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实施方案》印发,加强优质旅游产品供给,构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品牌体系,促进旅游消费升级,打造国际范、中国味、巴蜀韵的世界级文旅胜地是未来方向。以多元融合的消费带动供给升级,是成渝地区的发展必经之路。如“经典川菜、重庆火锅等餐饮产品品牌化,创建美食地标;布局建设自驾游营地和野外露营地,发展乡村民宿,推出徒步、自驾等品质化旅游产品;丰富夜市、夜秀、夜展等夜间经济产品,建设一批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等”。

  成渝城市群内部缺少重要节点城市,成渝两地产业分工协作不够充分、竞争大于合作,创新能力不足。第一,除了成都和重庆生产总值达到万亿级以外,成渝间仅2个城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亿元,“双核独大”但“中部塌陷”。2021年除成都、重庆(主城区)外,仅有绵阳、宜宾的GDP突破3000亿元,众多城市GDP规模在1000亿-3000亿元之间,城市群经济发展呈现哑铃式结构。中等规模城市的缺乏,不仅弱化了成都、重庆两座超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其经济“虹吸”效应也使得城市群中的其他城市发展动力不足。第二,成渝城市群目前产业协同程度较低。目前成渝城市群正在形成以成都为核心的医药、化工、能源以及服务业的集聚地和以重庆为核心的制造业、物流运输基地,但区域内其他城市产业协同尚未实现,大都以机械、冶金、电子等产业为支柱各自为战。

微信图片_20230509150121.png

微信图片_20230509150124.png


分享到:
责任编辑:谭琳琳

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楼市爆料寻求报道,请点击这里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房掌柜赞同其观点。

新闻排行

  1. 1高科地产10.96亿夺西安高新区一宗宅地 楼面地价1.13万元/平米
  2. 2上虞城建底价4.75亿夺绍兴滨江新城地块 楼面价8500元/平
  3. 3西安陕鼓实业6.6亿摘得莲湖商住地 需配建幼儿园等设施
  4. 4经504轮竞价 海口年内首宗商住地最终7.6亿元出让
  5. 5成都4宗地揽金21.29亿 润达丰溢价33.91%摘锦江区林家坝地块
  6. 6最高跌幅18%,南山4月房价变化
  7. 7深圳官宣住房“以旧换新”!首批13个新盘入列
  8. 8全城视野聚焦 檀悦不凡亮相
  9. 9房掌柜播报:4.22一手住宅成交47套,成交面积5097.21平方米
  10. 10【超总壹号】营销中心&美学空间全球首映,艺术流动的一平方公里璀璨启幕

新闻推荐

  1. 1“螺岭初中学区”最新方案公布!筹办2所新校,覆盖螺岭小学本部
  2. 2深圳南山将推进留仙洞片区土地整备 力争筹集产业用房15万平方米
  3. 3疑似恶意操作房价?百花业主被逼联名声讨
  4. 4深圳官宣住房“以旧换新”!首批13个新盘入列
  5. 5翠园中学高中改扩建,这几栋住宅楼要征收了!
  6. 6深圳上周成交量出现回落,新房访客量下滑
  7. 7福田中心,单价最低已降至3字头
  8. 8推进5条地铁、西丽高铁枢纽建设用地需求!2024南山更新计划来了
  9. 9最高跌幅18%,南山4月房价变化
  10. 10深圳发布613个存量住宅!龙华项目比宝安还多,龙岗仍然是第一

楼盘推荐

视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