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机场,我给他留了一张名片,说:“你有没有兴趣这个星期五到我办公室,给微软的员工讲一讲你怎么开出租车的?你就当打着表,60公里一小时,你讲多久,我就付你多少钱。给我电话。”
没等司机回话,我便走了。在飞机上,我迫不及待地写下了这堂生动的MBA课。
(这篇文章你一定要看完,认真看完,必有收获!)
我要从中关村赶去机场,于是匆匆结束了一个会议,外面在下雨,我在微软大厦楼里用打车软件叫了个车,不到10秒,就显示有司机接单了,距离367米。
3分钟后,一辆首汽的出租车来到了大厦门口,司机模样三十多岁,非常专业地停在我面前。这一停,就有了后面的这个让我深感震撼的故事,像上了一堂生动的MBA课。
“女士你好,是您叫的去机场的出租车对吧?”
“是的。”
“好的。”司机打开车门下来,主动帮我提起行李,一边放到后备厢一边说:“我在中关村就喜欢做微软大厦的生意,这里我只做两个地方:微软大厦和银科大厦。接到你之前,我在微软大厦附近等了十来分钟,结果运气还不错,抢到了个机场单。一般在这种写字楼里的,打车肯定去的不近。”
“哦,你很有方法嘛!”我附和了一下。
“做出租车司机,也要用科学的方法。”他说。
我一愣,顿时很有些兴趣:“什么科学的方法?”
“要懂得统计。我做过精确的计算,我每天开12个小时的车,每小时成本27.5元……”
我打断了司机的话:“怎么算出来的?”
“你算啊,我每天要交120元的份子钱,油费大概210元左右,总共330元。一天12小时,平均每小时固定成本是不是就是27.5元?”
我有些惊讶,我打了10年车,第一次听到有出租车司机这么计算成本,于是打算继续和他交谈下去,也用来打发在路上的无聊时间:“以前的司机都和我说,每公里成本0.6元,另外每天交多少钱之类的。”
“成本是不能按公里算的,只能按时间算。你看,计价器有一个检查功能,你可以看到一天的详细记录。我做过数据分析,每次载客之间的空驶时间平均为10分钟。如果上来一个起步价13元,大概要开10分钟,也就是每一个13元的客人要花20分钟的成本,就是9块多钱。不赚钱啊。打个比方,如果说50元以上的活儿算吃肉,拉30到40元的活儿是吃饭,做起步价的客人,就会连吃菜都算不上,只能算是撒了些味精。”
太强了,这位师傅听上去真不像出租车司机,到像是一位成本核算师。“那你怎么办呢?”我更感兴趣了,看来去机场的路上还能学到新东西,于是继续问。
“千万不能被客户拉了满街跑,而是通过选择停车的地点、时间和客户,利用打车软件,主动决定你要去的地方。”
我非常惊讶,这听上去很有意思。
司机继续说:“有人说做出租车司机是靠运气吃饭的职业,我以为不是。你要站在客户的位置上,从客户的角度去思考。”
这句话听上去很专业,有点像很多商业管理培训老师说的“put yourself in to others shoes”。
3小时前
3小时前
3小时前
4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