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房

筛选
当前位置:深圳房地产网  > 楼市聚焦 > 谈房论市
分享到
微信扫码分享
房掌柜小程序端

房掌柜小程序端

点赞(0)
收藏

欧阳捷:土地市场流拍增多 并非市场下行信号

来源:房掌柜  整理 深圳房掌柜  2018-07-31 10:40:39阅读量:2511
[摘要]恰是土地财政无法割舍、土地市场趋于理性的写照。

  提要:

  观点1:钱少且贵——资金价值更突显

  观点2:价值透支——房价地价无空间

  观点3:楼市求稳——市场政府共诉求

  观点4:下涨上限——利润空间被压扁

  观点5:调控地价——自我革命是根本

  最近,土地流拍现象逐渐增多。

  今年以来,调控严厉的一线城市流拍地块已达11宗,如果下半年以同样速度流拍,将超过流拍历史第三峰的2012年,也许,这还预示着明年的势态。

欧阳捷:土地市场流拍增多,并非市场下行信号

  相对火热的二线城市,今年以来流拍地块102宗,相当于每个二线城市都有3-4宗地块流拍。

  预计下半年流拍地块还会继续增加。

欧阳捷:土地市场流拍增多,并非市场下行信号

  250多个三四线城市也有315宗地块流拍。

  几乎可以肯定,今年三四线城市流拍地块数量将创造新的历史高峰。

欧阳捷:土地市场流拍增多,并非市场下行信号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情况发生呢?

  01

  观点1:钱少且贵——资金价值更突显

  有人认为:房企大多没钱了。

  的确,房企资金将越来越紧,没钱的企业将越来越多。

  没钱就不会有更大力度的投资、拿地和新开工,当然也就没有销售的更快增长。

  从今年上半年房企到位资金来看,按揭贷款和国内贷款增速都已经掉入“零增长”的负值区间。

欧阳捷:土地市场流拍增多,并非市场下行信号

  贷款收紧的状态不会改变,防风险仍是第一要务。

  房企被迫广开门路、自筹资金。

  相比去年上半年,自筹资金多增2268亿元,弥补了按揭贷款和国内贷款的减少。

欧阳捷:土地市场流拍增多,并非市场下行信号

  虽然房企自筹资金增速还在攀升,但非标业务也在收敛,自筹资金难度不断加大,预计下半年增长空间有限,甚至不排除增速下降。

  毕竟,目前的资金监管逻辑仍然是控制资金流向房地产,类似2013-2014年房企自筹资金增量大增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了。

欧阳捷:土地市场流拍增多,并非市场下行信号

  自筹资金渠道缩窄,就要依赖客户资金。

  定金及预收款增速仍处于高位,这是房企冲刺上半年业绩的结果,提高首付比例、抢收现金相当于提前透支了客户的资金。

欧阳捷:土地市场流拍增多,并非市场下行信号

  从居民部门杠杆率来看,央行发布数据已经超过50%。

  但是,这还仅仅是居民消费贷款占存款的比重。

  如果考虑居民经营性贷款也是负债,杠杆率将达到63.5%,再加上公积金贷款也是负债(上半年大约6000亿元),则居民部门杠杆率将达到64.3%。

欧阳捷:土地市场流拍增多,并非市场下行信号

  当然,有人说,居民负债还有民间借债、互联网金融贷款等,不过,未计入存款中也有民间借款、互联网金融理财等,相互对冲,可以忽略不计了。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趋势性下降,人均衣着支出、食品支出、生活用品支出增速也都趋势性下降,印证了居民可用资金余量减少。

欧阳捷:土地市场流拍增多,并非市场下行信号

  居民购房不是没有需求,而是没有购买力了。

  有人会说,居民不是还有房子吗?那也是资产啊。

  应该用贷款除以(储蓄+房子)来计算居民部门杠杆率。

  话虽不错,但房子不是流动资产,即便可以卖掉,但很可能还是需要再次花在房子上。

  无论如何,居民可动用储蓄已经接近极限(能买房的人可能几乎没有多余的储蓄,拥有大量储蓄余额的人可能并没有在买住房),住户部门杠杆率基本没有上升空间了。

  这也预示着定金及预收款增速将继续趋势性下滑,下半年会进入“零增长区间”。

  虽然央行定调“去杠杆”变成“稳杠杆”,并且正在定向放水,但像过去那样的大水漫灌不会再有了,M2增速不会再回到两位数应该也是大概率的。

欧阳捷:土地市场流拍增多,并非市场下行信号

  尤其不要抱有幻想的是:定向放水与房地产基本无关。

  当然,如果房地产行业周边都是水,房企立马渴死也不太容易,除非自己“找”死。

  因为,如果房地产的上下游企业都不再那么缺钱,它们也不会逼着房企还债、付款,甚至可能为它们融资、垫款。

  房企也并非真的日子过不下去了。

  至少在名义上,房企账上的钱依然很多。

  无论是到位资金减去投资,还是销售收入减去投资,近两三年,房企资金盈余都是增长的。

欧阳捷:土地市场流拍增多,并非市场下行信号

  只不过,账上有钱,未必能动,因为销售回款作为项目预收账款被纳入监管资金,只能按进度提取,账上不能动用的钱越来越多,越大的房企账上越有钱、也许现金越短缺,因为还要继续投资、拓展业绩。

  钱少了,土豪也理性了。

  这就是调控的金融逻辑:流向房企口袋的水龙头慢慢拧紧,房企拿地的钱自然就会省着点花了,火爆的土拍溢价率也就下来了。

欧阳捷:土地市场流拍增多,并非市场下行信号

  下半年,大家都没钱的时候,房企可用的钱不会更多,房企资金已经很金贵了。

  政府也要过年,年底前不乏优质地块推出,现在收紧钱袋,未来就可以投到最有价值的地方去。

  02

  观点2:价值透支——房价地价无空间

  业内人士都很清楚,土地流拍增多的另一个原因是地块偏远配建多。

  显然,这是因为城市核心区域无地可供,城市更新的拆迁安置成本太高,政府很难有动力和财力去做大面积改造。

  唯有等到这些房子年久失修、慢慢变成危房,通过强制拆迁,才有可能真正通过拆改释放核心城区土地。

  于是,新增土地供应往往都在政府希望打造的新区,其位置偏远、配套不足,也可能存在局部市场客户资源稀缺、住房供大于求、竞争压力过大,短期难以形成有效销售。

  这样的地块房价没有吸引力,地价顶在喉咙口,盈亏无法做平衡,流拍现象就不足为奇了。

  聪明的房企已经不再盲目拿地,有限的资金更偏向于客户资源集中的市场,比如说聚焦大城市相对成熟区域、中小城市核心区域,聚焦稳定的改善性需求、相邻产业园区的自住需求。

欧阳捷:土地市场流拍增多,并非市场下行信号

  但是,也有一些核心区域的好地块频见流标,这又是为什么?

  这样的好地块实在是稀缺,好不容易完成拆迁、安置、清退、拿出来出让,政府当然要卖个好价钱,起拍底价甚至高于周边新房价格,甚至还要无偿配套学校、医院、社区用房、租赁住房和保障住房,进一步变相抬高地价。

  在政府抬高地价、严控房价的背景下,房企缺乏盈利预期,拿了这样的地,或许只有赔钱的份儿,当然只能选择放弃。

  房企如何拿地才是合理的?

  有的开发商倾向于选择楼面价更低的地块,认为高价地的风险太大。

  但是,楼面价低的地块,往往意味着太偏远、不成熟、有瑕疵、藏隐患,前期评估要特别谨慎。

  有的开发商选择楼面价更高的地块,认为可以做出高品质、高溢价的项目。

  但是,如果政府限价明确、算账清晰,拿与不拿,倒也好说。

  最怕的是,政府不讲契约精神,卖地时不限价,秋后再算账,这就害了一大批开发商,前面一堆地王明摆着上不了市,后面的高价地如何敢拿?

  也有的开发商选择房价地价比,认为越高的房价地价比越是好地。

  如果房价地价比是3,意味着拿2000元/平米楼面价的项目,可以卖到6000元/平米。

  如果房价地价比是4,也就意味着同样卖6000元/平米,楼面价只有1500元/平米,利润水平高于前者。

  在一些去库存、不限价的城市是有机会的。

  但是,楼面地价5万元/平米的项目,难道现在还能卖到15万元/平米以上吗?

  显然,在当前政策格局下,这样的算法是难以统一房企拿地标准的。

  尤其是当房价上涨之后,政府很快会抬高地价,而房价上了台阶之后,却很难继续大幅上涨,房价地价比最终还是会降下来的。

欧阳捷:土地市场流拍增多,并非市场下行信号

  这是最朴素的商业逻辑,房价-地价=建安成本+营销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税费+利润。

  建安成本基本透明,其中土建成本相对变化不大,装修成本也基本明确,不仅政府清清楚楚,老百姓(71.47 -1.34%,诊股)也大致明白。

  虽然大小房企的营销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有所不同,税费也会随地价、房价不同有所不同,但都是可计算的。

  投资人最终要看的还是利润,亏本的买卖不可能持久。

  03

  观点3:楼市求稳——市场政府共诉求

  有人说,流拍增多是楼市下行的信号。

  他们或许觉得预期走弱的理由是因为土地市场冷却了,地价就会下降,房价也要暴跌了。

  但是,这个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今年上半年土地出让金高达2.69万亿元,同比增长43%,显然,土地市场不是冷却,而是过热,今年全年创造新的历史高峰是铁定无疑的。

欧阳捷:土地市场流拍增多,并非市场下行信号

  也有人认为,土地出让金大增是因为楼面地价大涨,土地供应面积并没有增加。

  他们担心,今年土地流拍增多,土地成交面积会减少,并影响明年的住宅新开工面积和上市供应量,导致无房可买。

  事实上,去年成交的住宅用地面积已经有所回升。

  截止到7月25日,今年成交商品住宅用地规划可建面积已经达到去年全年的62%,今年仍然有望超过去年。

欧阳捷:土地市场流拍增多,并非市场下行信号

  当然,不同的城市住宅成交面积是不一样的。

  整体来看,三四线城市成交面积相对更多,目前已经达到去年全年的64%。

  二线城市成交面积达到去年全年的57.2%,与序时进度基本相当。

欧阳捷:土地市场流拍增多,并非市场下行信号

  唯有一线城市供应不足,重演了2016年为了“不出地王就不供地”景象,只是这次的理由有所不同。

欧阳捷:土地市场流拍增多,并非市场下行信号

  尽管库存去化周期在下降,但在调控严厉、限购限贷之下,未来多数城市不会出现明显的供不应求。

  地市热、楼市冷?

  也有人认为,恰恰是因为地市太过火爆,地价上涨太快,带动房价上涨,所以楼市不可持续,下半年会降温。

  似乎行业对楼市很快会下行的担心更多。

  其实,预期下行、看空市场已经持续十多年了,老调重弹也并不意外。

  当市场看空的人多,似乎空头就占上风,但这往往不一定是对的。

  中小房企更不容易看清房地产市场大趋势,反而是企业数量和人数均不占优的大房企更能居高临下、广览全局、掌握主动。

  年初我们预判,未来增速会下降,楼市进入“零增长”区间,幅度大致在正负±3%之间,个别指标有可能达到正负±5%。

  但,正增长的概率可能更大些,因为信心更重要,不论是个人、企业、行业,还是国家都需要信心。

  过去,房企几乎无法制定战略,因为市场大起大落、大涨大跌。

  现在,如果市场能够稳定在一个均衡的“零增长”区间内,既不突破上限,也不穿透下限,保持平稳发展,其实不正是大家渴求已久、欲得不能的吗?

  如果今年销售面积超过5%以上的增长,就意味着销售额将是两位数的增长,从政治层面,未必是可取的,这不但影响金融脱虚向实的进程,也会加重房地产市场治理不力的口实。

  未来,上行突破的概率越来越小,而且正在变得清晰可见,大家更担心的,其实还是穿透下限的风险,也许会更大。

  保持市场稳定取决于政府的核心诉求,关键的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其实拥有两个共同的核心诉求:

  一是保持经济增长,二是维护财政收入。

  只有经济增长了,才能避免社会矛盾凸显。

  特别是中美贸易摩擦乃至经济全面对抗不可避免,中国只有站稳脚跟,才能应对、化解外部冲击。

  因此,稳定依然压倒一切。

  维稳是大势所趋、势在必然。

  未来3-5年,房地产市场还是以稳为主的。

  目前,销售面积依然处于历史最高位,增速也在“零增长区间”。

欧阳捷:土地市场流拍增多,并非市场下行信号

  由上图可见,2018年上半年销售面积已经相当于2017年全年的45%以上,销售额相当于2017年全年的50%以上,按照过去的惯例,上半年销售面积和销售额一般都在45%以下,因此,全年业绩无需过虑。

  即使今年销售面积在“零增长”区间内由正转负,也会保持销售额的正增长。

  所以,担心市场下行的顾虑完全可以打消,维护市场的“正向零增长”是市场和政府的共同心声。

  04

  观点4:下线上涨——利润空间被压扁

  楼市零增长,房价依然限,地价创新高。

  回顾历史,当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政府推出土地楼面地价曾经有所下降,也仅仅是从2007年的平均1025元/平米下降到2008年995元/平米。

欧阳捷:土地市场流拍增多,并非市场下行信号

  经历2008年底的4万亿元救市,2009-2010年地价回升。

  2011年楼市被调控打压,市场冷却,地价从2010年的1428元/平米回落到2012年的1401元/平米,地价仅仅下降了27元/平米。

  2013年政策再次刺激,地价开始上升,虽然经历了2014年的调控降温,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双双下降了-7.6%和-9.1%,但地价再也没有下降,直到2018年一路上扬至3987元/平米。

欧阳捷:土地市场流拍增多,并非市场下行信号

  假如楼市真的冷却,土地市场成交惨淡、地价出现明显下降的迹象,地方政府就会放弃低价卖地,进而“捂地惜售”,土地供应面积上不来,住房供求关系紧张的矛盾就会进一步加剧。

  房企饥饿、市场饥饿的旧景又会重现,土地市场又会慢慢回温。

  谁能挺过五年周期?

  大概没有一家大型房企的土地储备面积超过5年,很多房企挺不过两年,不补仓就只能萎缩。哪怕地价更贵,只要市场能接受、利润有空间,房企只能被动拍地。

  但是,政府可以。

  政府不卖地,债务雪球越滚越大,不担心还不了利息吗?

  欧洲央行日本都曾经实施负利率政策,借钱非但不要利息,反而可以倒收利息,可见货币权是多么的重要啊。

  地方债务还可以展期,城市建设也可以放缓,房地产税更可以弥补。

  哪怕未来地价基本不涨,也不会降,2018年不会,2019年不会,未来更不会,人多地少决定了国情,地价只能继续看涨。

欧阳捷:土地市场流拍增多,并非市场下行信号

  大房企储备土地可以应付两年的项目开发,但依然需要补充库存。

  如果地价上涨,房价也可以上涨,房企还是会补仓,因为需求还在(以后我们会专文探讨住房市场需求究竟能够维持多少年)。

  如果房价不涨,地价也不涨,利润空间稳定,房企依然可以做下去。

  然而现实是:房价地价差在不断缩小。

  没有哪个企业可以持续亏损下去。

欧阳捷:土地市场流拍增多,并非市场下行信号

  市场正在改变,但政府依旧老模式卖地,宁可流拍,也要不断提高拍卖底价。

  地方政府太“贪心”,正是土地市场流拍增多的最根本原因。

  这恰恰是市场化的逻辑对非市场化土地制度的回应,如果企业被迫高价拿地、低价卖房,那才是最不堪的。

  05

  观点5:调控地价——自我革命是根本

  黄奇帆先生曾经说过:政府应当保持地价不超过房价的三分之一。

  中央政府完全可以要求地方政府这么做。

  国土部门、税务部门、金融机构都有指定的地价、房价评估机构,也完全可以按照房价倒推出合理地价。

  也许您会说,这样不是便宜开发商了吗?它们可以把房价推上去啊?

  我们在《欧阳捷:调控步入纠结期,何以破局?》中提出过:“普通商品住宅实行‘限房价、竞地价’,政府按照土地出让合约管制销售房价,企业按照合约价格提供商品住宅,有助于土地市场降温、地价趋于合理”。

  其实,市场主体有多方,宏观调控不应仅仅针对房企、中介、金融机构、购房者,是不是也应当针对地方政府土地市场呢?

  地方政府是不是应该首先自我革命、调控土地市场?

  然而,回避调控土地市场恰恰是因为土地财政无法割舍,现代财政制度尚未建立,地方财政入不敷出的状况还难以改变。

  事实上,如果真的控制住地价,地方政府财政就难以为继,中央政府税收也就失去了依托,经济发展和社会维稳就失去了支撑。

  原中财办副主任杨伟民先生曾经说过:“行政性措施已经不能根治市场乱象”。

  也许,杨主任没说出口的另一句话应该是:“市场乱象,恰恰是由于行政性措施所造成的”。

  如果行政性措施无法根治市场乱象,我们依靠什么来根治市场乱象呢?

  依法行政和按规矩办事。

  唯有加快法治建设,加快土地市场改革、加快现代财政制度改革、加强政府依法治国,才能回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轨道上。

  我们还需要加快诚信政府建设。

  许多城市政府已经习惯于强势做派,往往不按契约精神办事,造成了政府普遍失信于民。

  先高价卖地,后限制卖房、限制房价、限制备案、限制销售,尽管有的是出于维护市场平稳的良好愿望,却造成了公众质疑、效果相反的市场扭曲现象,也让地方政府面对塔西佗陷阱的考验。

  不言而喻,政府“失信”显然是权力膨胀的后果,政府“失信”的危害远远大于企业和个人失信的危害,唯有法治才能制约政府权力无限膨胀并被滥用。

  法治建设任重道远。

  我们已经太过于纠缠楼市微观现象,而忽视了宏观环境治理,如果我们能够更好地推进法治建设、制度建设、长效机制及其改革,我们就不会陷入这些纠结,不会太过迷失方向。

  结束语:

  我们认为,流拍土地增多并非是楼市下行的信号,也非房企资金短缺,恰恰相反,这是土地市场理性的信号。

  土地市场理性,意味着房企未来更好的机会。

  通过市场紧缩、洗牌,清洗掉一批体质赢弱的中小房企,反而为强壮的大房企腾挪出更大的发展空间。

  大房企不必急于拿地,可以留下资金、等待时机。

(来源:欧阳先声)

分享到:
责任编辑:刘语涵

转载或内容合作请点击转载说明,违规转载法律必究。
楼市爆料寻求报道,请点击这里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也不代表房掌柜赞同其观点。

新闻排行

  1. 1200+品牌集结、90+首进落地!新城控股青岛即墨吾悦广场焕新城市消费
  2. 2 2025深圳国际车展即将启幕 品牌荟萃亮点纷呈
  3. 3深圳特发与正大操刀旧改 香蜜湖度假村变身记的前尘往事
  4. 4多地蓄力销售旺季 接力派发购房补贴“礼包”
  5. 5坐地铁,逛游园,邂逅深铁社群美邻节满满温情
  6. 6深汕合作区4宗地,10月29日将出让!总起始价1980万
  7. 7深圳等五城实现不动产登记“跨省(城)通办” 目前已与30城签约
  8. 8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出台政策超470条 持续巩固房地产止跌回稳
  9. 9商业容积率下调,196万平!香蜜湖度假村旧改规划获批
  10. 10越秀·星科源启已取证 国企背书住进公园里的好房子

新闻推荐

  1. 1购房补贴、定向礼包 多地“金九银十”楼市优惠加码
  2. 2前三季度全国累计出台政策超470条 持续巩固房地产止跌回稳
  3. 3深圳上周新房成交量下滑 项目入市节奏加快
  4. 4深圳等五城实现不动产登记“跨省(城)通办” 目前已与30城签约
  5. 5深汕合作区4宗地,10月29日将出让!总起始价1980万
  6. 6宝安中学高中部改扩建项目规划获批!新增建面超2.8万平
  7. 7深圳特发与正大操刀旧改 香蜜湖度假村变身记的前尘往事
  8. 8万达集团及王健林被限制高消费 内部人士:下属项目公司经济纠纷导致
  9. 9上海住宅新规:阳台“半计容”取消8平米限制
  10. 10一线城市公积金政策持续调整 多地提取范围扩至二手房

楼盘推荐

视频推荐